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汇编15篇

更新时间:2025-10-24 06:56:2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汇编1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跟新中国很多事物一样,这片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一出手立马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然发现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简直就是渣渣,这片真给咱中国发吃党长脸。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美?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工业化让人也变的越来越工业,离生存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什么那些廉价工业化高热量垃圾食品可以卖那么贵?因为它的顾客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种商品,一个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价格相当的包装,就一定会有人买。《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美食节目的不同,在与它不是一个关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物的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对准各大所谓美食城市的商业街,而是对准了我们经常忽视的人和物。包括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单珍卓玛,浙江菜东笋的包师傅,这些勤劳的人运用经验和智慧,提供了我们所吃的一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馍的大婶们,宁波做米糕的顾阿公顾阿婆,兰州拉面的马师傅,他们的技巧决定了各地的风味甚至习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却的家乡菜,妈妈做的闷面,春节的团圆饭,无论承认与否认,它们都绝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古人通过“茹毛饮血”区分自己和蛮族,后来“南稻北麦”的分野,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发吃党以后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为什么呢?要做饭自然就要买食材,就要辨别食材,就要懂油盐酱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饭,把吃饭这事整的更明白,可谓是活的更明白了。这有许多好处,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虚假所迷惑。我们有些同胞拿着国外几块钱一大盒的哈根达斯当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饭团子(学名寿司,起源与日本古代长途干粮)的简单与纯粹,着迷于波尔多红酒的古典高雅,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业气息,并拿出够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钱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现在没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他们的辛苦: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我很喜欢看有关美食的电视节目,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我总是会抽出时间来观看,看各种美味在人们的舌尖上尽情跳跃,因为它们是最原始、最淳朴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带领我们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品尝了各地的拿手好菜,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些美味不是出自哪位烹饪大师,也不一定是多么珍贵的菜肴,但这些美味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原始、最朴实的美味。他们的那些烹饪方法都非常巧妙的保留了食物最初的味道和鲜美,他们用的食材也是最新鲜、最原始的。

《舌尖上的中国》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本领。大山里的人们会把春笋、野菜和各种菌类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丰富了他们的饭桌。海边的人们会去捉最不起眼的沙蟹,经过清洗、磨碎、调味、发酵后,做成美味的沙蟹酱。人们总是能够把握住他们当地的天然食材,当 ……此处隐藏5764个字……>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汗水。就像挖竹笋一样,有经验的劳动人民知道什么时候竹笋最新鲜好吃,在哪里挖竹笋,挖完竹笋后如何保护好竹根。知道如何保存竹笋。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世界上出现了各种美味的食物。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每一种食物都能完美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真心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我也感叹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习俗一样,除夕夜,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亲手做好吃的。这个习俗代代相传。虽然在当今机械化社会,自己动手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也希望这种文化不要在这里消失,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在影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离乡背井,用体力换来一些钱。就像电影里的挖藕兄弟一样,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省嘉鱼县,挖一种长在水里的美味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爱,我也希望我们作为人类,不要目光短浅,不要被肆意虐待!从他们兄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和单纯。他们说在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觉得那些藕是自己亲手挖出来的!这说明他们有多简单。现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但我们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汗水从劳动人民身上流下来。当我们享受桌上的每一道美味时,我们应该想到那些勤劳的人们,感谢他们的双手,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虽然只看了两集,但这两集让我受益匪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光内容和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也屡屡打动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个例子: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的“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四个例子: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的“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五个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的“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舌尖上的故味,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和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几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使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我们兴奋,流下口水,还是因为我们从各地的饮食中“看”到了家里的味道。在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这些记忆,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家人那里却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全都藏在了那一锅汤,一碗面条,一片肉里。

在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以及负责人类生存的食物在加速流转。片中徐徐展现的一幕幕画面,则让我们的心灵舒缓了下来,也唤醒了我们对儿时生活的记忆。与口水一起流出来的,是泪水,还有对儿时生活的深深眷恋。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看着那些辛苦勤劳又朴实无华的国人为了生计奔波,远走他乡,背着行囊渐渐离去,竟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悲伤和凄凉涌上了心头。

或愁或喜或怒,对于感情的认知人类与生俱来;或咸或甜或辣,对于滋味的感觉人类也从未忘记。它就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顿时冷静,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次脚步会走到哪里,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脚步会走到哪里。美食离我们的距离究竟是远了,还是近了?没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家的味道永远都是一种羁绊,一种力量,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啊。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听说这部纪录片在网上很火,但真正让我看下去的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不由决定在异国他乡一饱眼福。

看完《自然的馈赠》第一集,我就想到一句话:永远心存感激。

感激家乡。作为一个云南人,我有幸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食物供应的包围中长大。高中毕业后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只有两次回家的机会。现在工作,离家更远,大概一年要回家一次。在很多人眼里,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风光优美,毒枭可怕。曾经因为来自云南而自卑,曾经不喜欢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思想的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羞愧。我知道:我的家乡云南,不应该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争夺GDP。它永远不会因为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而成为经济强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更好地保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电影里卓玛在找松茸,我就想起了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努力,我就不会有今天。无论走到哪里,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惊讶的表情。“你普通话怎么说得这么好?”你英语说得这么好;你走了这么远.“是的,我来自云南。我离开家乡不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落后,而是我在那里的生活太安逸了。年轻的时候就想追求挑战和超越,想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遍海外。总有一天,“蔡赟孩子”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卓玛采松茸,林红旗出海打鱼,老鱼头,兄弟们挖藕,老鲍和阿良种竹笋,诺登和他的儿子发展火腿.都是普通人,为了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正是这些淳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享受到了人间的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皮不存在,毛就附着”来形容。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