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观后感(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10-02 17:41:40
《金刚川》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刚川》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刚川》观后感1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来到太平洋影院,观看了《金刚川》,它是一部爱国电影。

本片讲了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最后阶段,中国人民子弟兵要到金城去支援前线的战士。到金城的途中,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这就是金刚川。要想度过这条河,唯一的一座桥,是战士们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美军为了不让志愿军通过这座桥,用轰炸机一次次的将炮弹投放于木板桥上。子弟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工兵连的战士搭成人梯,将木板举过头顶,让其他战士顺利过了河。

《金刚川》从三个角度介绍了当时的场景。中国当时的武器非常落后,只有两个炮台,一个是主攻的,另一个必须隐藏起来。主攻炮台被击中后,连长张飞身负重伤,失去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炮台,艰难地操作着炮台,将一架美军飞机击落。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因为他们向往光明,向往和平。

看完《金刚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金刚川的这座桥。每当桥被美军炸毁,工兵连的战士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将桥修好,所以,这座桥被美军称之为“炸不坏的桥”。1953年11月12日凌晨,美军派出了八架大型轰炸机将木板桥完全摧毁。即便是这样,志愿军仍然没有屈服,他们最终靠着团结过了河。从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当今,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可是,我们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牺牲了无数的汗水和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我们少先队员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中国假如是一条大船,我们是即将身在甲板上的舵手,扬帆起航。

《金刚川》观后感2

“那一年,俺们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就是通过那座桥,没有一个怕死的。”在《金刚川》这部电影中,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而言“,战场杀敌,职责所在”,通过金刚桥,与大部队会合发起反击,就是向着胜利的方向进发,就是凯旋的希望。

金城战役于1953年打响,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刚川》则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战士捍卫交通要塞,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一次次修补着金刚桥,支持部队过河组织反击的故事。

金刚桥立于金刚川上,金刚川则是金城前线附近的重要河流,是军事要塞,并且水流湍急、暗涌密布,人们只能靠桥渡河。桥,成了志愿军的生命线。为了阻断我军交通,美军不断地侵扰炸桥。志愿军奋起反击,将桥一次次修好。“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低估了中国人的毅力,他曾告诉士兵们,在1950年圣诞节前可以得胜回国。但他没有想到,三年后在敌机的一次次轰炸下,这座金刚桥一次次被毁,又一次次被修复,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着“不可能”的奇迹。为何我们的军人“没有一个怕死的”?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用血肉之躯筑成一座永不倒下的金刚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他们心中,怀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在前方一步也不退守,身后的国土就会少受几分风霜。血肉之躯架起的桥梁是后来者的生路,是让更多人回家的必由之路,是一座万难摧毁的生命之桥。

看完电影,心生惭愧,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百姓的安宁,选择义无反顾地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在死亡面前毅然选择坚守,选择抗争,而我作为一名学生,“坚持”二字时常挂在嘴边,但是是否真的做到言行一致了呢?遇到困难是否选择迎难而上了呢?行动起来吧,那座生命之桥已经给了我无穷力量。

《金刚川》观后感3

电影《金刚川》是管虎导演继《八佰》之后的另一部大作;是一部抗美援朝爱国题材的影片,首先,中国电影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怎么认真拍过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了,上映之前宣传的也很到位,主演张译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夸下海口,“我以人格担保,《金刚川》不会比《八佰》差!”所以很多观众也带着很高的期盼去观看;所以上映后它的口碑确很有争议性,也可能因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在电影工业上也拍摄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金刚川》确切的说是发生在1953年7月12日,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吗,为了在指定时间达到,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攻乱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主要围绕“修桥—炸桥—护桥—渡桥”为主体,选取了工兵视角、美兵视角、炮兵视角等几个角度描述了一天24小时内几个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虽然情节上面比较单一,但他对于小人物的描述确非常细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饱满。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凸显电影故事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唯一遗憾的是金刚川没有拍出多视角叙事的畅汗淋漓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相对更高的期望而言,就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赶出一篇像样的命题作文一样,金刚川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然不错了。

电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满意度上,《金刚川》其实可以从志愿军的壮烈与牺牲下做更多动人的文章。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The Sacrifice——牺牲”一样,一座几十米的小桥,牺牲那么多人的生命去保护,去抢修,这本身不是很让人动容的故事吗?

历经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不会被磨灭,英雄儿女誓死不屈的精神永远会被后辈铭记,毕竟保家卫国,刻不容缓,毋庸置疑!

《金刚川》观后感4

《金刚川》故事背景发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影片用4个篇章还原了发生在7月12日晚上炸桥-修桥-过桥的全过程。

章节一

名字叫做士兵,时长约40分钟,详尽介绍了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如何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下过桥的过程,演员邓超在这一部分的表现给皮哥留下深刻印象。

章节二

名字叫做对手,时长约20分钟,这部分从美国空军侦察兵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志愿军的顽强。

章节三

名字叫做高炮连,时长约45分钟。

章节四

名字叫做桥,时长约15分钟。

看完电影,没想到在这部片里,吴京的文戏比武戏还要出彩。按照常理,《金刚川》应该和《八佰》、《红海行动》一样是那种群像电影,可没想到,本片进入第三章节后,从群像刻画自然过渡到了吴京和张译的双雄模式。

吴京饰演的班长关磊完成了从兵痞到英雄的转变,起初关磊因为白天吸烟暴露位置被查,从连长降级到了班长,他浑身戾气,对张译饰演的排长不屑一顾,一直以师傅的身份压着,他和张译互相拌嘴的镜头,也成了影片难得的轻松时刻。

张译饰演的角色也经历了转变,刚开始张飞是个军憨,畏畏缩缩但心地善良,他惜弹如命,对关磊的挑衅步步退让,还送人家一截珍贵的烤玉米,但战场内两人也结成了生死之交。看过影片就能知道,张译这是厚积薄发,这部片子里明显是被人捧,122分钟的电影,导演在第3章节末尾给他足足5-10分钟的独角戏,他愣是靠着精 ……此处隐藏4335个字……入很强的电影,却又出现进进出出。夸一下最后的收尾部分,点睛之笔,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战争是残酷的,也正是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舍身忘死的意志,用鲜活的生命给我们换来现在的和平。做为丹东人,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每一处都在印证着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谢电影主创团队为我们呈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金刚川》观后感12

金城战役,是我国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这场战役虽说基本没有美军派兵支援,但是美军的飞机和炮火仍然猛烈,而《金刚川》这部电影就是介绍了在金城战役正式开始的前段时间,主力部队要赶到既定位置的经过。

在电影的开头,就是主力部队准备过江的画面。想要度过金刚川,必须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大江,这一条大江水底全部是暗流,是不能游过去的。所以,大部队想要渡过这一条江河,必须要修桥。而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天上飞,修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虽然有高炮,但是炮弹很少,并且飞来的只有飞的很高的轰炸机和飞得很快的轰炸机,一般来讲是根本打不着的。后面渡河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桥必然是修了炸,炸了俢,但是修桥的速度哪里有炸桥快,并且工兵连人数有限,被轰炸机炸死的也不少,修桥的速度渐渐跟不上了。这还不说,有一架装备了武器的侦察机被我们的高炮给激怒了,一直对我们的高炮加以攻击,导致高炮伤亡惨重。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最后一批次来的轰炸机中,装的不是炸弹,而是大型燃烧弹,将周围的田地以及树林烧了个七零八落,当然桥和人都好不了。人还好说,但是桥是彻底废了。当一名美国飞行员带着十分不情愿的情绪来观察破坏状况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搭起了一座人桥,从而让大部队过河。这可真是把美军飞行员惊呆了原本申请了飞机轰炸的这位飞行员却一反常态,对指挥部说大部队已经过河,再次轰炸是没有意义的。

最终,大部队成功过河,顺利阻击敌军,成功顺利完成了任务,为打赢金城战役赢得了基础。

《金刚川》观后感13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单位组织职工观看了爱国影片《金刚川》。也许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嫂”,虽未曾入过伍,但与军人同命运共呼吸;虽然未穿过军装却与军营结下情缘,所以每当我观看这种军事体裁的影片都触动颇深,犹如心灵的一场洗礼,深深震撼。

《金刚川》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此片与以往战争片不同之处在于并非以正面战场为主线,而是聚焦金刚川上的交通命脉工兵桥,以个体命运侧写残酷的战争,通过精巧新颖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身无悔许国的故事。在观看影片中,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个片段就是敌军飞行员,一边炸毁桥梁一边说,“中国连一辆自行车都造不出来,是怎样做到把炸毁的桥梁反复再造起来的,好像我的任务就永远没有完成一样。”敌人由最先对中国人的轻视到后来成了令他们费解的战争奇迹,这是敌军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战士的前进,最后的那座桥,是人民志愿军用打不垮的信念建起的一座生命之桥,他们的身体就是桥的最后一根木桩,他们的意志就是最后一颗子弹。这种意志战胜了一切不可能,前仆后继的烈士们扬起了了中国人的骨气,用血肉之躯撑起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此片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70年前的艰苦岁月和战士们的浴血奋战,这场战争取得的胜利是艰难的,英雄儿女誓死不屈的精神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向捍卫祖国的英雄们致敬!

《金刚川》观后感14

一部电影,平实的语言,不多的台词,却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是用中国志愿军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一段悲壮、感人的历史,这就是电影《金刚川》。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悲壮、豪迈、感人的故事,记录了在1953年抗美援朝末期,关于金刚川河流上的一座木桥所开展的金城战役。中国志愿军须在次日5点前横渡金刚川,保证6点前抵达金城主战场进行最后的决战,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保护好渡江的唯一通道——工兵桥。而在前进过程中美军为了阻击志愿军大部队挺进,全天候24小时轮番炸桥,两小时内向载重桥投下了700多枚炸弹,志愿军们毫不畏惧,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了工兵桥,保障了金刚川的水上通道,整部电影也就是围绕敌我双方炸桥、修桥的殊死较量展开的……

在影片中,最令人心痛的是张排长牺牲了,张排长满腹怒火,点燃箱子,吸引了美军的飞机,他的胳膊、腿炸断了,仍然顽强地爬到炮位,一个人完成了六个人的操作,以惊人的毅力把敌机打了下来,完成了最终的使命,光荣牺牲了,牺牲的画面定格了,像一面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像一面丰碑永远矗立在朝鲜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我泪流满面,心潮澎湃。

最后,志愿军渡过了金刚川,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也夺取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沉痛的,无数志愿军战士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这片土地上!这一仗中国不仅打掉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也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中国终于以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电影中的那些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发奋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繁荣。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国家……”电影结束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朝鲜看看,去金刚川看看,缅怀那些英烈,呼唤那些忠魂……

《金刚川》观后感15

“我爱你中国,心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也为你自豪……”我最喜欢歌就是《我爱你中国》。每当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歌声响起时,都能感受到歌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冲天豪气和民族自信。

我爱着我的祖国。爱着它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爱着它如梦如幻的江南美景;爱着它热情似火的南海风光,爱着它白雪皑皑的北国美景……但是我忘却不了祖国曾遭遇了太多不幸,让我们伤怀;祖国经历了太多沧桑巨变,让我们奋起,为建设更美好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就在上个星期,我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讲述抗美援朝作战的影片——《金刚川》。在观看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中的许多经典镜头至今在我脑海浮现,影片中美国飞行员希尔说“桥不在,就是他们的地狱。桥在,就是我们的地狱。”为了阻止中国志愿军通过桥梁到达朝鲜主战场,美军开启了无间断的桥梁轰炸,而为了在凌晨六点钟赶到主战场,中国志愿军将士最终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人桥”,让大部队顺利过江。那一幕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内心深处热血沸腾,为之动容。“不可能,就是我们的武器”!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作为新时代的力量的我们,有着先辈的引领,有着梦想的加持,我们定能无所畏惧,向未来的彼岸,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报效祖国,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没有犹豫,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少年最美的模样。人生亦可燃烧,亦可腐败,我愿耗尽所有光芒为着心中的梦想,祖国更美好的明天拼搏奋斗!

《《金刚川》观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