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许多弯路,小路,险路,暗路,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远方。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时多得数不清,这不是坏事情,但你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吗?有时身处不同的环境梦想也就黑暗中火柴的火焰,慢慢的熄灭了。
正如我们进入并不理想学校,刚进入时我们会恨这个环境,对这里的一切都有挑剔,慢慢的又依赖上了这里的环境,这里的生活,每天重复做的事,可是心中的梦想依旧存在并慢慢消失,一次去别的学校考试,这是一所好的学校,总之别人都说它好,可进入后这一切让人失望,学校面积又小,食堂卫生又差,人又少,总之心情糟糕透了,可突然我发现自己学校原来并不差,甚至更好一些,也许这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你心中的梦想与环境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内心深处始终如一,并付出行动,也许人们身处的环境就好比肖申克的监狱一样,我们也习惯了周围的一切。
安迪是个有着强大心灵力量的人,所以他才能19年如一日坚持挖地道,最终越狱成功,在肖申克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安迪却始终充满希望,是这个希望支撑他最终打败了典狱长,逃离肖申克。获得心灵和身体上的自由。
这部电影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是经由安迪的好友阿瑞德口说的,他说我们都被制度化了,刚进来时,起初我们会恨这堵墙。这也正是人的可悲之处,最后我们就依赖上了这堵墙,只有向安迪那样有着强大的心灵力量的人,才没有被制度化,他有自己的梦想,他坚持,他努力,最终他自由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也像肖申克的那堵墙。刚工作是,我们会对环境看不惯。对婚姻中另一半看不惯,会抗争,但发现没有成功后,我们慢慢就被制度化了,习惯了这个环境依赖上另一半,哪怕衣服是不合身的,可是穿久了,也就习惯了,脱下来时就会感觉难受。
有多少人能像安迪那样始终都有梦想,然后付之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大部分人是放弃了,过一天,算一天,混上一天是一天,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被环境同化了,只有像安迪那样的人,有着强大的心灵力量,他才能冲破这个不合理的制度,抵达自由的彼岸。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的两件事,一是坚持的力量;二是人生一定要有目标,套用安迪的话说,hope is a good thing。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这部影片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是还是会时不时找出来看看,这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价值”。
肖申克监狱新来了一个囚犯名叫汤米,他是一个惯偷,之前在其他监狱也蹲过,因而认识了枪杀安迪的妻子及安迪妻子情妇的凶手,他可以为安迪作证,证明安迪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这条信息在安迪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洗清安迪的冤屈,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安迪没有看清这件事的错综复杂,更别说汤米了。
当安迪将这么有价值的信息告诉监狱典狱长时,这条信息对典狱长来说是一个预警信息,提醒他:若不抓紧让汤米闭嘴,他将失去对他非常有价值的安迪。于是他马上采取措施,让汤米永远闭上了嘴巴。
汤米还是太年轻,做事情欠考虑,他如果稍微思考一下,或许就不会这么堂而皇之地将这个信息公之于众了,更不能让典狱长知道。他可以这么想:要是我将此事告诉安迪,安迪会怎么做?安迪如果直接告诉典狱长了,典狱长会怎么做?但凡想到这里,他应该就会吓出一身冷汗,而不是临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安迪在被关19年后,仍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监狱典狱长身上,那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他应该很清楚自己对监狱典狱长的价值,他应该很了解监狱典狱长的为人,他应该好好保护起这个愿意帮助他的证人汤米。
整部电影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安迪是一个冷静沉稳的人,但是汤米的这件事却反向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如此,安迪还是没有放下这件事,他还是太冲动和感情用事。
我们处在一个生态圈,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我们的眼光不仅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看到相互之间的关联。
草原上狼要吃羊,羊要吃草,若把狼捕杀完了,羊就会泛滥,羊一泛滥,草就荒芜了,草原上没有草了,草原就会荒漠化,草原荒漠化,羊没有了草,羊也没有了,结果狼、羊、草都没有了。
站在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汤米进入肖申克监狱后,威胁到了典狱长的利益,相当于打破了生态平衡,典狱长必须采取手段去维护这个平衡,最简单最省力的办法就是让汤米永远离开。所以,一旦安迪离开肖申克监狱,这个监狱的生态就被打破了,很快典狱长就饮弹自杀了,原来的生态也就不复存在了。
正如明君身边不只是贤臣,枭雄总是出现在乱世,一切都符合生态学。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有两个感叹:1、这是部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2、这是部没有女主角,还能排名第一的电影。
影片名为:肖申克的救赎,起初我以为肖申克是主角的名字,后来才被这是监狱的名字而震撼。一座监狱的救赎?我们似乎从名字中看不出监狱和救赎有什么关系,若肖申克是人名的话,观众倒是能理解更多,但正是因为以监狱为名,电影才能有更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肖申克关押了成百上千的犯人,若谈救赎,也应该是犯人得到救赎,而这个9。5分的榜首电影则是让犯人给监狱以救赎。
“救赎之道”是狱长对犯人们灌输的,他信仰基督,信仰主,作为监狱中权利第一的人物,又拥有治理的资格,所以,狱长在影片中说道:我只相信两件事,一是纪律,二是圣经。好像上帝赋予他这个特殊的权利一样。这些是狱长认为的救赎,但对于一个黑钱无数,滥杀无辜的狱长,他本应有另外的救赎,而他的救赎则由主角安迪来给:你得到救赎的方法不是洗礼罪恶,而是认识自己的罪恶。
肖申克对于狱长及狱警们而言是这么个为所欲为的地方,同他们在黑暗肮脏里得到更多罪恶,而对于原本“罪恶”的犯人,肖申克却是个正面和光明的地方,犯人在肖申克里体制化,善化,其中体制化更为具有影响力。肖申克的“体制化”,有两个成因:一是对于监狱,犯人普遍的心态,二就是归属感,Brooks更是突出了这一点:墙壁里,我工作着,即便是犯人,但跟犯人在一起,我便不是犯人,犯人能够接受犯人,同情犯人,在这里,我们都不是犯人;墙壁外,我工作着,我不是犯人,周围的人也不是犯人,但我曾经是犯人,在那些人中,我便永远是犯人。
Brooks虽然被释放,虽然得到了千万罪犯呼喊的自由,但他没有了归属感,他没有原因再继续工作,继续与人接触,Brooks,理所当然会选择离开。
这也是救赎,是Brooks的救赎。
反观救赎之外,再看“女性角色”这点,搜索整部电影,确实没有,安迪的妻子虽然出现过,不过也只是语言上提及而已,但稍微留心,我们便看到影片中有一段安迪广播音乐的片段,而电影里唯 ……此处隐藏8940个字……把长达二十年的冤案发生、入狱、越狱简练到总共不到十分钟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人性、自由的描写!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凭借常识,想必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应该无法做到这样的结构,但是电影做到了。
。再说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记得前几年还有过特别火的美式长篇电视连续剧《越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一般此类题材,卖点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狱或者翻案的过程、以及越狱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结局,剧情反应的人性、感情之类的,观众必须通过情节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主题的需要,从电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这一哲学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逻辑,你的确会把电影中隐含的这一主题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著作论点的需要才这样写的,其实他和我,或者和你们大家一样,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当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说一下,电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其实这个话题我根本解释不了,既然命题就是各有各的解读,我如何替每个人来解释?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就像中国学生的作文,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写,文章结构也必须符合老师布置的要求;而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又必须是按照升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来作。
行文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我要说的,既是电影,也不是电影。
说的是电影,希望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好莱坞才有电影,也不要以为好莱坞只有3D大片和“越狱”,好莱坞也有“肖申克的救赎”!
说的不是电影,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们学生的作文一样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规定表达“中心思想”的格式。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4高耸的灰色石墙。
冰冷的坚硬铁栅栏。
凶狠残酷的狱警。
你如新生的婴儿般赤裸裸的来到这里,数十年如一日,时间足以磨灭一切东西。
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囚禁岁月,时间慢慢地腐蚀着一个个囚犯的精神,扭曲的灵魂、麻木的心灵,每个囚犯就像一只只鸟儿,在时间的牢笼里苟延残喘。我们的主人公安迪——一位银行家被诬陷以杀人的罪名判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中呆了二十年后,通过密藏在圣经里的一把实锤,凿出“600年都无法完成”的通道,从而越狱成功。
这部影片给人一种精神的救赎,安迪他不仅救赎了自己,更救赎了瑞德,救赎了那个黑暗的肖申克监狱。精神折磨远比肉体的折磨更残酷。有句话说得好“上帝指教那些自救的人”,真正的救赎之道永远得靠你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面对坎坷的未来。安迪的救赎,使他成功地逃脱束缚,靠的是二十年来不变的信念,永恒的希望。
希望究竟是什么?瑞德曾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心存希望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呢?但安迪说“希望是件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他坚信这个,他就真的做到了。没有希望,一个人的灵魂就死了,就一无所有了。那个被囚禁了半个世纪的图书管理员老布面对陌生的新社会,面对曾经渴望的自由,他孤独茫然,最终以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灵魂永远被囚禁在了肖申克监狱里,即便肉体得到了自由。这是悲剧,是没有希望的下场。
而瑞德在肖申克中关了四十年,被释放后,本来他很可能步老布的后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被淘汰。但是他没有,因为安迪唤醒了他的希望,让他摆脱了体制化的后果,是他最终履行了自己对安迪的承诺,去知华塔尼欧寻找安迪。一个即将要放弃希望的人,体验到了自由——久违的令人激动的自由,安迪救赎了瑞德的灵魂,给了他新生。
如果把每一个囚犯比作一只只鸟儿的话,那么最悲惨的事情并非被囚禁,而是亲自折断自己的羽翼。瑞德曾说过“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我认为,安迪之所以能够重获自由,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飞上蓝天,坚信自己不会被时间的牢笼磨灭信念,坚信希望,勇敢的面对生活,最终在那几乎不可能脱身的地方站了起来,迎接自由的拥抱。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免有很多挫折,每个人都不免有人生的低谷,可是一定要坚持下去,走过绝望与黑暗!心怀希望,笑对人生,这样就算生活把你踩在脚下让你遍体鳞伤,但你依然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希望!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当你心怀希望咬牙挺过最黑暗的时刻,你便可在希望中新生,在希望中御风翱翔!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当《费加罗的婚礼》悠扬婉转的音乐在肖申克监狱上空出人意料地响起时,狱警、囚犯和在场的每个人都以仰望的姿态向广播举首,聆听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
即使在监狱里,被困在高墙内,音乐也给人希望,以自由向往!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想报复妻子的婚外情,但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妻子和情人当晚被枪杀,所有的证据都不利于他。司法官任性,重视证据,更不用说被告的辩护了。安迪被判终身监禁,并进入了肖申克的监狱。正如主人公所描述的:厄运漂浮在天空中,摔倒并击中了他。
一个世俗意义上体面的人掉进了铁窗里的泥潭。他能做什么?安迪选择了一个词:承认,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吸引力的逆境,很难争辩和崩溃。
他用普通人无法忍受的意志力来适应恶劣的监狱食物、艰苦的工作和姐妹帮助的动物纠缠。他安静地工作和休息,工作,超越痛苦,努力生存。仅仅一个月后,他就找到了打发很长时间的方法,拿了一把小锤子,开始敲石头,雕刻国际象棋。灵感为他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和希望的道路。
安迪为狱警提供合法的避税服务,并以智慧和勇气为囚犯提供福利。包括:为囚犯争取在施工现场喝啤酒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是短暂的,但让囚犯觉得他们是一个正常人;扩大小申克监狱图书馆的面积和图书数量;让许多年轻囚犯通过自学获得高中文凭;甚至在无望的高墙上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长期的劳动:被关闭,甚至被推下楼;每周向州议会发送一封或两封信,以扩大监狱图书馆的费用。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是无尽的生活热情和希望,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没有改变的生活激情。他思维细致,冷静细致,认真细致,把一切都做到极致。他不沮丧,不抱怨,不叹息,在心底设定目标,默默实施,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坚持不放弃。19年后的一个暴风雨之夜,他成功地逃离了小申克。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主人公执着的信念,让他成功越狱,腐败的监狱长和冷漠的狱警被绳之以法。
他是一位优秀的银行家,专业一流,用所学知识拯救自己,帮助他人;他利用劳动的魔力,不让自己的身体闲着,磨石,挖隧道,心有寄托,既不让自己发疯,又开辟了逃跑的道路。是的,99%的人会选择随遇而安,最多贿赂狱卒,让生活变得更好,或者争取早一天出来。他选择奋斗,永不停息!
他不愿浪费时间,而是用尽一切解数,让黑暗精彩,让苦难绽放。
一个人拥有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他所拥有的去做。
一部好电影,就是传递正能量,给人向上的精神指导,教人理解生命的真相。肖申克的救赎已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