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3篇

更新时间:2025-10-02 09:06:07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

中国的山水画,一叶扁舟可暗示“空白”处有千里澄江。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里海姆把这叫做“知觉补充”,意思是说一个“待补”的“缺口”更能勾起欣赏者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绘画的“空白”艺术,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课文意境,感悟课文内涵。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让战士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

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适时恰当地沉默肃静一段时间,布设时间“空白”,引导学生充分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静默——感受真情

上课伊始,我神色庄重,语调低沉地说:“同学们,彭德怀爷爷是那么爱他的战士,在长征途中,为了给战士们充饥,为了能让多一些战士走出草地,忍痛下达了枪杀他心爱的大黑骡子的命令。一声枪

响,大黑骡子斜斜地倒下了,彭德怀爷爷的心碎了,他缓缓地摘下了军帽。同学们,让我们和彭爷爷一起向对革命有功的大黑骡子默哀三分钟。”实践表明,这样做,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彭德怀失去大黑骡子的痛苦,从而感受彭德怀爱护战士的一片真情。

静思——感悟真情

“枪杀骡子”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最感人的部分,各种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在这里涌动、撞击。但是作者没有进行铺排陈设的描写,而是选用了一个个近乎静态而又富有动感的慢镜头“彭德怀背过脸去”;6匹牲口“默默地低下了头”;“大家都闭上了眼睛”;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画面,就像进行曲中的休止符,戛然而止,留下了可供想象的空白;而雄壮有力的前奏正余音绕梁,又给读者勾勒了想象的轨迹。范读课文时,我有意在上述几处文字后面作稍长的停顿,布设时间空白,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依据课文驱遣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显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静场——体会真情

在学生自由充分的细读品味后,再引导学生学着老师的方法齐读“枪杀骡子”这段课文。深沉浑厚的集体读书声,与较长时间停顿形成的静场产生的强烈对比,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学生于无声处听到了文中人物(包括富有人性的六匹牲口)内心深处情感爆发的惊雷,也易于体会到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令人回肠荡气的拳拳深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徜徉在激情的海洋里,获得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和人生的启迪。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2

“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犯的错误。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发生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一定非常感人,我想马上阅读这篇文章!”

“你们的审题能力真强!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心爱之物呢?”我顺势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了。学生立即专注地阅读起文本来……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我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他们已被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道:“读到这儿,你有问题要提吗?”

“既然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呢?”

又是一番深入地阅读……从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中,我感觉彭总的精神已融进了他们的血脉之中!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定什么题呢?”

“《痛苦的抉择》。”

“《爱兵如子的彭德怀》。”

“《大黑骡子,委屈你了!》。”

“《别样的爱》。”

一个个绝妙的题目,从学生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疏忽,竟促使我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学,审视我的学生,使新课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喜人场面。真的,这次疏忽完全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由它生成出的许多新问题却与我的预设不谋而合。我不禁想到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相融的对话场。”在这里,师生平等对话,生本自由“交谈”,预设和生成并存。这堂课中,我充分利用这次小小的疏忽,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文本,使他们在与同学、老师、文本的多次对话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走进彭总的心灵世界。此时,阅读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课堂反馈来看,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而我也与学生一样,时常感到智慧的闪现,生命活力的涌动。

我真的要好好感谢这次美丽的“疏忽”,感谢学生带给我灵动的.智慧,带给我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3

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竟然杀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究竟怎样呢?(要求:读读、划划、想想、议议。)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组织交流、汇报

4、小结;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厚谊 ……此处隐藏7248个字……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能够比较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把自己当成平等的一员,在学生动笔倾吐心声时,自己也动笔写了写,也许不是写得最棒,不过,我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是这样写的:“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今天,你又为革命立了一次大功!在此,我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大黑骡子呀,你也知道,要我下令杀了你,我的内心有多矛盾,多痛苦!因为你是我革命生涯中最亲密的战友,你驮粮食,运器材,救伤员,立下了汗马功劳啊!我岂能无情呀?可是你也知道,我必须得杀了呀!有多少战士已经倒下,有多少战士又将倒下,你叫我如何忍心?大黑骡子呀,为了战士们,为了多一些战走出草地,我必须得杀了你!我想,你一定会理解我的,也一定会无怨无悔地支持我的,是吗?我的老伙计,谢谢你了,你安息吧!”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也给了我一次发言的机会,也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我也继续为他们的情感之火助燃。在此基础上,指导分角色朗读,感觉无须多言,一切都那么美妙!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1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特点,反映彭德怀当时内心那种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课文以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彭德怀与饲养员及战士们关于对大黑骡子“杀”与“不杀”的分歧。第二,彭德怀内心的矛盾,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动作可见他当时矛盾的心理,从而反映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坐骑。

陆老师能充分阅读文本,把握文章重点,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的冲突处,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的语句画出来,然后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大骡子在彭德怀心目中的地位;这时,陆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了过草地时战士的艰苦,粮食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这时彭德怀眼睛盯上了他的大黑骡子——一只为革命立过大功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命令他人将其杀掉,为的是让战士们能吃上它的肉,能最终走出草地。可见彭德怀是多么的爱自己的战士。教学中,陆老师紧扣文本,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并能多处设计训练,内化文本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设计朴实,语言训练扎实,教学效果明显。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红三军团在过草地途中,由于断粮,连野菜也挖不到吃,眼看战士们因饥饿而一个个昏倒下去,彭德怀命令枪杀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的事。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面对课题质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有怎样的感情呢……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候其实也就解答了审题时学生的一些疑问。

再次让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文中什么地方印象最深刻,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读完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

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找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战士们的艰难处境,感悟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同学们分别找到了相关的词句,重点对“抚摸”、“念叨”、“塞进”、“凝望”、“缓缓摘下军帽”、“推开肉汤”……等词语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切实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无以言表,一个军礼表达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最崇高的敬意。课堂教学进行到这时候,我没有草草收场,而是请他们再读第19自然段,对于省略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彭得怀的内心活动,再组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能够比较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体会到了面对这严峻的情况,彭德怀进行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体会到他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战士们这种博大的情怀。从而深深地明白:向北挺进的滚滚铁流中,融进了彭德怀同甘共苦的品质,融进了战士们艰苦奋战的精神,融进了大黑骡子坚强的身躯。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3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变序教学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课中的教学中的运用。

一默读课文,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二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情,表现了彭得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感情?

四自己选择感受特别深的一段,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引导说说其他几个段落。

六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爱兵如子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设置框框,没有以教师的喜爱而引着学生也去跟着喜爱,学生对文本的选择有充分的自由,对内容的喜爱有充分的时间感受,由于把学习的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情趣,有了内需力,学起来也就更投入。

二、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会提供学生自学的时间,但由于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学时往往较浮,较表面化,对问题不够深入思考,思考的面也较狭窄。通过变序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的机会,从以上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某个问题或内容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讨论、互补、合作学习,使理解深入细致。

三、通过变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心的领会,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

变序教学往往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开始的,这就让学生明白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与以上中心有关的,使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较准,也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质量较高。

以上学习就是先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在文中所包含的感情,然后再让学生去找能表达出这种感情的印象最深的事件,使自主学习的开头就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