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我总认为我们班级的学生思维简单,谈感受生硬机械,没有真情实感。今天,我才知道我完全错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一群孩子,只是直到今天,我才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了倾吐的冲动!反思一下自己,教学的功夫还必须不断锤炼呐,否则我将在他们心中“下岗”了!这课时,我拖堂了好几分钟,因为我实在不忍心让大家因没有参与课堂发言而失望!课堂教学中,有两个方面我是比较满意的:
1、以“爱”为线索,学习理解课文,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深爱大黑骡子及彭德怀更爱战士们的情感。下面是他们品读感悟文字后自由交流感受的片段:
师:大家阅读得真认真,而且个个同学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读书收获。
一生:“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大家是饥寒交迫,每个人吃的是极其有限的。彭德怀自己也舍不得吃,却悄悄地塞给大黑骡子吃,可见他多么爱自己的坐骑!
二生:我从“抚摸”“念叨”“悄悄”“一直看着它吃完”等词语中感受到彭德怀非常爱大黑骡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人和牲口的关系,就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得好,他们感情深厚,如同战友一般!联系上文说说彭德怀如此爱大黑骡子的原因。
三生:自从长征开始,大黑骡子就与彭德怀朝夕相处,可以说形影不离。而且,大黑骡子驮伤员、粮食和器材,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师:说得好,这样的大黑骡子,你们喜爱吗?彭德怀又如何能够不爱它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读出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四生:“彭德怀背过脸去。”大黑骡子每天背上都驮得像小山似的,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彭德怀为了能够让多一些的人走出草地,下令要杀了它给战士们充饥。他那么爱大黑骡子,如何忍心啊?可是他实在是迫不得已!因此,从这句话中,我也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
五生:我觉得他爱大黑骡子,可是他更爱他的战士们!他杀大黑骡子是迫于无奈!
六生:“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是说彭德怀向大黑骡子,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就像悼念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一样。
师: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的内心是怎样的?为什么?
七生:他的内心是充满了崇敬之情的。生前,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他又最后一次为革命立了大功!
八生: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大黑骡子不仅与他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它也为大家分担了太多太多。现在自己居然残忍地杀害了它,彭德怀该多么痛苦内疚啊!
九生:他的心中也会很欣慰。因为,有了大黑骡子的牺牲,或许会有多一些的人走出草地,而这是他军团长的职责!
……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阅读较细致,他们能够用心品读体会,抓住一字一词一标点来多元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内心感受,真的非常令人感动。我想,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点阅读的方法,具备了一点阅读的能力。假以时日,他们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2、课堂教学进行到这时候,我没有草草收场,而是请他们再读第19自然段,对于省略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彭得怀的内心活动,再组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能够比较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把自己当成平等的一员,在学生动笔倾吐心声时,自己也动笔写了写,也许不是写得最棒,不过,我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是这样写的:“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今天,你又为革命立了一次大功!在此,我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大黑骡子呀,你也知道,要我下令杀了你,我的内心有多矛盾,多痛苦!因为你是我革命生涯中最亲密的战友,你驮粮食,运器材,救伤员,立下了汗马功劳啊!我岂能无情呀?可是你也知道,我必须得杀了呀!有多少战士已经倒下,有多少战士又将倒下,你叫我如何忍心?大黑骡子呀,为了战士们,为了多一些战走出草地,我必须得杀了你!我想,你一定会理解我的,也一定会无怨无悔地支持我的,是吗?我的老伙计,谢谢你了,你安息吧!”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也给了我一次发言的机会,也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我也继续为他们的情感之火助燃。在此基础上,指导分角色朗读,感觉无须多言,一切都那么美妙!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2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变序教学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课中的教学中的运用。
一默读课文,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二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情,表现了彭得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感情?
四自己选择感受特别深的一段,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引导说说其他几个段落。
六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爱兵如子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设置框框,没有以教师的喜爱而引着学生也去跟着喜爱,学生对文本的选择有充分的自由,对内容的喜爱有充分的时间感受,由于把学习的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情趣,有了内需力,学起来也就更投入。
二、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会提供学生自学的时间,但由于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学时往往较浮,较表面化,对问题不够深入思考,思考的面也较狭窄。通过变序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进一 ……此处隐藏6245个字……来,然后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大骡子在彭德怀心目中的地位;这时,陆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了过草地时战士的艰苦,粮食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这时彭德怀眼睛盯上了他的大黑骡子——一只为革命立过大功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命令他人将其杀掉,为的是让战士们能吃上它的肉,能最终走出草地。可见彭德怀是多么的爱自己的战士。教学中,陆老师紧扣文本,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并能多处设计训练,内化文本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设计朴实,语言训练扎实,教学效果明显。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1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第二次开放周活动,怀着忐忑又憧憬的心认真准备着我所要教授的课,积极面对着即将面临的挑战。我所选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感怀革命精神的文章,对于不了解长征背景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力求达到在理解课文故事的情感基调下,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以一个课文背景为导入:“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就是——过草地。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在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便引入大黑骡子,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大黑骡子,从而让学生推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注重从简到难,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首先先让孩子们找到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紧接着再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层层递进,感受爱与不舍的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分角色朗读;最后第三个命令,在“怒吼”中读出爱的涌动与壮烈。
在“爱”这个前提下,我设计了“彭德怀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何又要杀”;“既然身为军团长为何一个命令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下”;“ 战士们既然饿得昏倒了为何不杀大黑骡子”这三个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思考,拆开一个个矛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于是乎,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自然而然明白了: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们,即使这是一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骡子,一匹忠心耿耿的骡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物特征,我还抓住彭德怀、老饲养员、方副官这三个人的活动表现,抓住每个人物的描写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整体的感悟。最后整合每个人物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由体会一个人物的情感,从而延伸到理解他人的感情触动。比如我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在第二次命令后,大家等待方副官长杀大黑骡子的枪声。然而枪声没有响,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等待,于是设计了一个层层推进的“感情升华”:方副官长你为什么不开枪!方副官长你还在等待什么!方副官长这可是军团长的命令你怎么敢不执行!从这里学生便知道了副官长不忍心杀大黑骡子,在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引导——而彭德怀呢?他也舍不得杀,但是大黑骡子不得不杀。从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既能亲身体验,又能强烈的感受情感的冲突,所以一举两得。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2“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犯的错误。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发生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一定非常感人,我想马上阅读这篇文章!”
“你们的审题能力真强!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心爱之物呢?”我顺势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了。学生立即专注地阅读起文本来……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我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他们已被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道:“读到这儿,你有问题要提吗?”
“既然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呢?”
又是一番深入地阅读……从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中,我感觉彭总的精神已融进了他们的血脉之中!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定什么题呢?”
“《痛苦的抉择》。”
“《爱兵如子的彭德怀》。”
“《大黑骡子,委屈你了!》。”
“《别样的爱》。”
一个个绝妙的题目,从学生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疏忽,竟促使我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学,审视我的学生,使新课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喜人场面。真的,这次疏忽完全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由它生成出的许多新问题却与我的预设不谋而合。我不禁想到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相融的对话场。”在这里,师生平等对话,生本自由“交谈”,预设和生成并存。这堂课中,我充分利用这次小小的疏忽,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文本,使他们在与同学、老师、文本的多次对话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走进彭总的心灵世界。此时,阅读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课堂反馈来看,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而我也与学生一样,时常感到智慧的闪现,生命活力的涌动。
我真的要好好感谢这次美丽的“疏忽”,感谢学生带给我灵动的智慧,带给我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