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10-26 17:41:42
八佰观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佰观后感1

这部电影很震撼,画面感超强。人物感情刻画非常细腻,真实。深处其中,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这就是对在四行仓库坚守的人的意义,唤起人们反抗侵略,对民族与国家的保卫之情!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与万一,我的肉体即使陨灭,灵魂却你们同在。

剧中我印象最深是那匹白马,这个白马是一种精神象征。首先它被藏在仓库里面,这意味着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封闭的状态。继而被不小心放了出去,这也就是象征着日军侵华时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茫然不知所措,四处逃亡。继而它又回到了仓库,这表示中国人在抵抗入侵时的精气神在复苏。继而又随团长与日本军官对阵,日军那边是黑马,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与白对应的邪恶与正义。也是两种意志的较量,这更让白马显得的高大与圣洁!最后,它又自由回归到仓库了,这也表示正义终于战胜邪恶,自由的意志永不磨灭!

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

旗帜就是信仰,当旗帜树立在仓库楼顶的时候,人们的信仰也就一起树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保证它不倒,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还很渺小,只有在无数次的保证旗帜不倒的情况下,人的信仰变得坚定,即使最后旗帜倒下,人们心中的旗帜却升起来了!

在特派员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说的一句话: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才是本剧的宗旨,有灵魂,有思想,不服输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八佰观后感2

四行孤军光与影,八佰壮士立国魂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电影剧情来到尾声,思绪却难以收回。《八佰》,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种坚守与勇气,这种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上的品质。也许他们早就知道了这场战斗的结局,可他们仍然一往无前,向死而生。孤军奋战本已困难重重,而对外夸大守军人数,是无奈,却又是勇气,何其壮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看到了一种对比,一种是战士们“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以八佰为名,面对着人间地狱,和日军枪炮喷射出的杀戮火舌。而另一种,是在他们身后不远的租界中,各国列强和所谓有头有脸的国人,过着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生活。他们如隔岸观火围观着,审视着这场战斗,前者让人为之动容,后者给人刺痛心灵的叩问。

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自古而来的英雄血统浸染了这片土地,那是鲜血的红,也是中国国旗上的红。也许对于这些战士,很多人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可我们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奋斗,面对战争,他们从历史长河中缓缓上前,用血肉之躯,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热情,而待到山河无恙,他们又默默隐去,这次,轮到我们该纪念他们,铭记他们,学习他们了。

我以敬仰之心写下这篇观后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佰”这个悲壮的量词将永远的警醒后人。

怀抱一腔孤勇,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梦。

八佰观后感3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 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2020年能够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义非凡,久违的热血浪漫,愿世间再无喧嚣。

八佰观后感4

夜深了人静了,指尖在手机滑到一篇报道时突然停下,大致内容是:电影《八佰》或许就是想通过回顾那段悲惨的记忆,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主旨,历史无法改变,但可以铭记,过往无法改变,但可以创造新的未来。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在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为增强气势对外称有800人,坚守闸北四行仓库

一座桥,两个世界,天堂和地狱。天堂是法租界,而地狱就是四行仓库。

在战斗中有勇敢的军人,也有懦弱的逃兵。

懦弱的逃兵其实并不懦弱,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有自己想念的家人,有自己心疼的孩子,有心仪的爱人,也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在同伴受伤时即使面临着将死的险境,也会把同伴救出来,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蜕变。他们从一开始时战斗只想躲起来,一心只想逃跑的心到为了消灭敌机而牺牲,为同伴的撤退争取时间,这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觉醒。

勇敢的战士是人们所欢呼的,那为了抵挡敌人攻击而在自己身上绑炸弹的军人,为了营救战友而受伤牺牲的军人,是你们的精神使得在法租界的人们得到了觉悟,使他们有了战死也要连接电话线、也要送国旗的决心,战士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牺牲,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支起了那一次又一次倒下的国旗,击退了一次又一次的敌人。

在接到撤退的命令时,即使不情愿,也抱着只要有一个人活下去荣誉就还在的决心,这不是认输,相反,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胜利,他们向法租界的人们传递了为国家牺牲的精神,在战士们倒下的时候,无数人们伸出了自己的手,那是一堵手墙,是扶起中国的手墙。

孤军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悲 ……此处隐藏3968个字……上,学习上。努力学习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学之所用在阚总的带领下会建设出一个更美好的新特钢!在厂领导的推动与鼓舞下我们会更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向上!

八佰观后感12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动。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在战争中,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离我是遥远的,绝不是我每天要面对的事。所以我对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习惯的,心情压抑的。

战争的残酷可能远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简单的交火,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伤亡,战士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死神盘旋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头顶,不论年龄。这让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们年纪轻轻却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战争,死亡离他们是遥远的。但是没有如果,战争无情,或者说是侵略者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死亡之神离他们是如此的近。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让我感动。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面对战争,有人冲锋陷阵,有人临阵脱逃。但在危难之际,大多数人的心都在一起:中华民族不亡。这样自发的凝聚力让我感动。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战争中尽职尽责的将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说:你们是英雄。他们在保护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从短期来看,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国军连走麦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但从长期来看,到了抗战胜利,便就有了意义。没有他们的坚持付出,就没有后来的胜利。后来的后来,也许都不一样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战争早已结束,电影也已结束,但斗争还没结束,国际上依然不宁静。美国带头制裁抹黑中国屡见不鲜。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过。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予以还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八佰观后感13

周日和室友去看了最近很火的《八佰》,这是影院复工以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剧情主要是讲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一战我守军利用有利地形,毙敌200,自己伤亡20。实际我守军人数大概是400人左右,对外宣称800勇士。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管虎导演大场景的调度非常恢宏,场面营造相当出色,苏河两岸的地狱天堂,视效设计可以说比较完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前辈们舍命维护祖国,维护上海,给这个民族带来希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影片真的不错,大投入,大制作,演员演技到位,值得一看的好影片!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面是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一桥之隔,是光明与黑暗、百姓与军队、未来与当下、生与死的遥遥相望。一桥之隔,是这些小人物从懵懂到觉醒的成长;一桥之隔,也是个人融于集体、报效国家的蜕变;一桥之隔,同样是中国人民从浑浑噩噩到独立抗争的思想转折。

观影途中,就听见有窸窸窣窣的哭泣声,很多人都被电影中的民族情怀所感动。看完从影院出来时,心中百感交集。影片所表达出来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单单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我们整个国家!中国加油!中华加油!

八佰观后感14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的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的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的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对岸的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的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的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的选择能够燃气中国人民的斗志与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的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血凝固而成的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战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的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的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的存在,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国家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死不退的血性和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和平年代的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八佰观后感15

前几天我看了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大家。

一条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千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里展现的画面。影片一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希望与绝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交加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非白即黑,而是掺杂了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地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不想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在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影片中的人物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确实繁荣。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麻木,“地狱”充斥着不屈与坚守。“地狱”承载着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的壮士们,一个个从楼顶无畏的跳下引爆自己时,接连不断地爆炸声炸醒了河对面愚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句话被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时,民众欢呼叫好时,中国人的家园情怀,才被真正唤醒了。

影片最后在废墟中出来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着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曲折的脊梁。

《八佰观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