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5-09-30 21:59:51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1

地球爷爷的手原文

小猴和小兔是好朋友。

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玩了一会儿,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猴爸爸还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只见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

小兔说:“猴伯伯,谢谢您!”

猴爸爸笑着说:“别谢我,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小猴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兔也说:“是呀,地球爷爷怎么能帮忙呢?他又没有手。”

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地球爷爷的话刚说完,几个桃子又从树上掉了下来。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点如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猜谜语是低年级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课前,我通过“猜猜这是谁的手”引入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兰兰的手,从兰兰的手是一双勤劳能干的手,引入地球爷爷的特殊的手,学生非常感兴趣与这双特殊的手。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重点段落教学,提高课学教学效率。

课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较多,一问一答比较琐碎。在教学中,让学生识字和听、读课文后,我直奔主题:地球爷爷的手。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这是一个重点段落,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地球爷爷的语气。肯定学生的看法,并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拓展:“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 )。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黄的树叶掉下来。也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半空中。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一举两得,我和孩子们都很高兴!

三、拓展想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结合自己懂得的在太空中失重的种种现象,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起来。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我们就会在空中飘浮;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桃子就不会往下落,而是会往空中飘……最后我接着总结:“是呀!就跟生活在太空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会一团糟,我们能这样正常的生活学习多亏了有地球爷爷的手呢!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故事呢等着有心的小朋友去思考、去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以后还能用科学!

其次,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识字教学,比较枯燥。低年级儿童最喜欢是游戏、比赛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还需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多时候,只在担心时间和公开课的问题,关注教师自身与关注学生的因素有时还有些错位。比如说,关于引力的磁铁试验,当时学生想动手的欲望特别强,但因为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足的念头在一瞬间划过我的心头,所以就索性没有让一个学生动手了;后来,有几名同学展示了自己写的字,而且是确实写的很好,可就因为下课铃一响,也就只字未提了……

第三: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2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有几个环节效果达到预期效果:

一、游戏形式导入。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研究的好习惯。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玩纸飞机)导入,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课生字较少,且较简单容易容易。而本班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本节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由于第一次在这样的大环境上课,学生似乎很紧张,表现的有些扭捏,说话声音也显得小了些,注意力似乎也不是太集中,朗读不如平时课堂上有激情。也可能与我调动的还不够有关,总之,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3

《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以童话的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鼓励同学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时,我利用游戏──“放纸飞机”导入,体现了同学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同学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同学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同学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在教学达到高潮时,又把同学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同学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这 ……此处隐藏10385个字……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识字教学的重点:

设计本堂课的时候,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将识字和阅读两不误。任何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样就会使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中就没什么重点可言,都是轻描淡写地走过场。这节课上,我始终坚持着抓住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并把它跟读文紧密的地结合在一起,自由通读全文,初识生字朋友,课件领读字音,生字扩词练习;分段指名读文,及时订正字音。识字中不仅关注汉字的读音,还重点关注汉字表意的特点,抓住“桃”与“跳”,“球”与“求”等的不同形旁巧识巧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一点也更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课堂要遵循规律,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舍得放弃精彩但可能无效的教学形式,要准确把握好教材和组织教材,落实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环节。

当然,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低年级儿童最喜欢是游戏、比赛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还需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多时候,只在担心时间的问题,关注教师自身与关注学生的因素有时还有些错位。譬如说,关于引力的磁铁试验,当时学生想动手的欲望特别强,但因为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足的念头在一瞬间划过我的心头,所以就索性没有让一个学生动手了;后来,有几名同学展示了自己写的字,而且是确实写的很好,可就因为下课铃一响,也就只字未提了……

第三: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14

《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以童话的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时,我利用游戏──“放纸飞机”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在教学达到高潮时,又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学生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品质。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堂上出现的几个教学的精彩场面,给人颇多启迪。

【片断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宣布上课后,我手里拿着一架自己折的纸飞机,兴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学生:“同学们喜欢玩纸飞机吗?”

孩子们都笑着大声说:“喜欢!”说着情不自禁地纷纷拿起课前准备的已经折好的纸飞机跃跃欲试。

我故意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说:“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略微停顿一下,纷纷举手说:“我最希望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我希望我的纸飞机能飞向高远的蓝天不落下来……”

我笑着说:“今天我们上课,就先给大家玩一次放纸飞机的游戏好吗?”

学生欢呼:“好,好──”

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看看谁的纸飞机飞得远,甚至飞出教室不落下来。来,一、二、三……”

几十架纸飞机一下都飞出了孩子们的手,教室里一片欢腾……可是几秒种以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不满的叹息声

纸飞机都纷纷落到了地上。

我又说:“别急,看看老师是不是劲儿大,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孩子都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好,好,老师,你放!”我一本正经地向教室的后面扔出自己手中的纸飞机,可还是很快就落下来了。

我这时面向学生遗憾地说:“好,下课后,我们把地上的纸飞机再捡起来。──是啊,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高、多远,最后它总会掉下来。好像这地上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导出课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激活了。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15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点如下: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前我采用了游戏(投纸飞机)导入,我把一架纸飞机向上投出,飞机掉了下来后。我再让一个学生投,飞机再次掉了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飞机会往下落呢?学生们一下子对地心引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重点段落教学,提高课学教学效率。

课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较多,一问一答比较琐碎。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后,我直奔主题问:地球爷爷有手吗?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这是一个重点段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地球爷爷的语气。有的说:地球爷爷很老了所以说话声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说:要读得响亮,因为地球爷爷很有力气。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学习小泡泡:“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 )。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黄的树叶掉下来。也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半空中。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学习完第10段后,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拓展想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结合自己懂得的在太空中失重的种种现象,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起来。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我们就会在空中飘浮;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桃子就不会往下落,而是会往空中飘……最后我接着总结:“是呀!就跟生活在太空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会一团糟,我们能这样正常的生活学习多亏了有地球爷爷的手呢!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故事呢等着有心的小朋友去思考、去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以后还能用科学!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