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入侵”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3在教学时,由现实生活中生物入侵的事例导入,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中,做得不过到位,没有结合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来进行介绍。在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我想如果能处理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4本文是人教 ……此处隐藏12337个字……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师:当一个物种无节制繁衍,大量繁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 众生: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可能……
众生:没有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就是当地的生物平衡没有被打破。好,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课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4:“人为干预”就是把一个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使它成为生物入侵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也许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模糊,我们看关键词“如何理解”,这样的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师:往后。
生5:一种生物在新环境中繁殖很快,给当地带来了损失。
师:看来,是大家不理解“人为干预”的意思。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人类会采取“人为干预”?
生5:把一个物种由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师:我们前面说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生物入侵者。这时,人类会怎么办?
生5笑而不答。
师:这样,我们换个角度。你养过猫吗?猫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坏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师:拴住它,对吧。这样就不会继续破坏食物了。我们回来,当出现生物入侵者时,人类该怎么办?
生5:采取措施。
师:什么措施?比如说……
他生:引进天敌,制造毒药,捕杀它。
师:好,具体怎么办我们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事。我们梳理一下。(课件出示)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师: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为干预”?
众生:第3段,第8段。
师:第8段中以美国为例说到了世界各国的措施。我国也有自己相应的措施。我们看。
师: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生物入侵者”现象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够精确,教师引导生拉硬拽。尤其是对问题4的回答,动用了两位学生,再加上我的“强势”引导,才勉强有些思路。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看,我的选择是合乎学理的,不存在教学内容偏、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却是如此耗时费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速读课文,之后才出示了四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先前的阅读是缺失明确导向的,面对四个问题时便多了紧张、少了从容,无法短时间内给出“圆满”的思考结果。如先出示问题,后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思考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4本身存有提问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备课中,我直接从《教师教学用书》上“挪用”了这一问题及其答案,没有细加推敲。结果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显露了其中的缺陷,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给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充分阅读的缺失。其实,面对课堂教学显示出的问题,如果我能及时调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补救的,如我把问题四细化为“什么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人为干预’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提到“人为干预”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思考采取“人为干预”的前提和结果,也应会有较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 自主探究
——思维提升源于自主思考实践
教学片段二:
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需要我们细加研究的。首先我们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课件出示:理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师:完整地总结应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并点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师: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平衡。
生3:斑贝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
师:不仅有斑贝,还说到了天牛、红蚂蚁。显然这三者都是例子,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
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师: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并一下。
生4:都是写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师:概括很好。往后。
生5:生物入侵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师:也就是说,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径。
生6:面对生物入侵者人们束手无策。
师:一种情况,束手无策。
生7: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不必担心。
师:有学者专家认为不必担心。综合第6段、第7段,都是写人们的…… 生7:对策。
生8: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
师:这样看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众生:逻辑顺序。
师:注意发音,“luójí”。
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做一下笔记。
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是按照“逐段概括——合并归纳——得出认识”的次序展开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如何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而合并归纳能力较弱,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线握在教师的手中,应放手让学生来合并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