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对单元整体教学中强化训练这一环节的落实。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依据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着眼于诗歌内容: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回答。此问重点落在要求学生阐述结论的依据上。有此带出诗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和关键词,近一步巩固单元教学重点——通过抓直接抒情的关键词句读出古诗的情感。 2 着眼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将陶渊明笔下优美的田园风光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意在提升学生对本诗精华部分的体悟,并训练学生的改写能力。
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这节课后,我又追加了一节课外诗歌鉴赏课,继续给学生“练兵”的机会,提升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力,学生反应很积极。此次月考表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解读古诗的能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课初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由“从何归”、“”为何归”、 “归向何”问题引出。只是后来没预料到意外的情况,我也有些手忙脚乱,提问题时有无效问题的出现,在问题设置上也出现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准备,严格把关。
范例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篇,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第一,字词落实不到位。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落实字词,注重基础知识很重要。第二,重点不够突出,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第三,《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同时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本首诗,而应通过本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一般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摘要: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 ……此处隐藏7963个字……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3对于课文的教学,一是“选取一个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画面。”这一教学环节一来为学生学诗提供一个角度—————通过想象丰富诗之简洁背后的意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走进诗歌;二是为后面的“探究诗人形象”做好铺垫和蓄势。因此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我亲自“下水”,想象“种豆南山下”的画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辞去了官职,兴冲冲地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耸入云。四顾满目是翠竹绿树,草儿青青,树木繁茂,那随风摇曳的一树树翠绿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啊!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脚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把豆种下去,小小的豆苗就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这是多么有生机的景象啊!”
亲自为学生做引领,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来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教师的“下水”示范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为他们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他们的展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异彩纷呈,博得了老师的赞赏。
由诗文到诗人,是对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而达到诗人丰满形象的树立,仅仅依靠《归园田居》这一首诗还略显单薄,故为了实现在“探究诗人形象”这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我通过一番比较之后选择《饮酒》组诗里的第五首作为课文的互补,通过朗读、赏析《饮酒》(其五),抓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以及句中“心远”“悠然”这两个词的玩味,结合课文里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让学生感受这是一位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园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贫,淡泊名利的高洁之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在学生心里留下关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些许痕迹,能从陶渊明身上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高尚,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时想起“但使愿无违”,我愿足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4《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 田 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 文 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 的 凭空想象。为了 培养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 并 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